捕捉“无名之物”,让事物“返魅”

标签: 艺术

发布时间: 2025-01-09

作为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,约翰·伯格在艺术评论经典《观看之道》等著作中留给世人的印象往往展示了宽广的视野和卓越的洞见,而绝少在公众面前提及私人生活。在《交给你了》一书中,他第一次回归父亲的角色,与后辈交流艺术见解。这一切皆始于一封信件,约翰·伯格将几幅艺术作品的复制品寄给远方的儿子,并附上了几行饱含深情的字句。正是这封信,拉开了他们长达数月的通信序幕。儿子收到信后,以一幅画和一个关于艺术的问题回应了他。就这样,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,开始探讨艺术的本质和彼此的内心世界。这段交流是温情的,同时也是“对等的”,并未受限于父子关系而更显得弥足珍贵——“让我们一起沿着边界散步吧”。“我仍在边界。我甚至碰巧在一座桥上。我弯下腰往下看。天啊,简直是深渊。”“画花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,抵抗理性这门专制的语言。”“绘画者就是无名之物的翻译员。”——阅读它们,读者领受的不仅是学术意见的角力,更被作者赋予了一种权力——通过想象力的张弛去触摸艺术的“莫可名状”与“无名之物”,发现那些令根据“关键词”生成结果的AI束手无策的灵性光点。尽管约翰·伯格生活在ChatGPT等AI尚未问世的时代,但发生在人与人间的通信恰恰为今天探讨“AI能否创造艺术”提供了一种思路,不失为跨时空的回应。

晚明时期,生活在浙江嘉兴的文人、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出版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,包括《绘林》《画薮》等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多源画谱。这些作品立即大受欢迎,其内容和形式被当代出版物广泛袭用、传播。本书描述了此类出版物如何适应大众的文化品位与需求,并勾勒出画谱作为一种形式,如何满足与塑造日益增长的读者的情感,又如何从流行文化的标志,转变为陈陈相因的图文。当对文人品位的掌握程度,成为衡量个人文化品位的标尺时,画谱作为现代早期中国的一种特殊商品,为大众读者提供了一种增加其社会资本的手段。

《观看之道》作者、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·伯格很少在公众面前提及他的孩子,在本书中,他第一次以父亲的角色和角度,与后辈交流他对艺术的见解。这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书信集,由约翰·伯格与艺术家儿子伊夫·伯格互相寄送的26封信件组成,通过这些信件,两人不仅探讨了各自对丢勒、戈雅、马奈、贾科梅蒂、珂勒惠支等艺术家作品的看法,还深入交流了对生活、生命与情感的思考。

这一切始于一封信件,约翰·伯格将几幅艺术作品的复制品了寄给远方的儿子,并附上了几行饱含深情的字句。正是这封信,拉开了他们长达数月的通信序幕。儿子收到信后,以一幅画和一个关于艺术的问题回应了他。就这样,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,开始探讨艺术的本质和彼此的内心世界。